网站首页 资讯 正文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在小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出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商业资本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现。13世纪以后,手工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推动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在工商业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关系。那些生产条件较好,采用新技术的手工业者,即行东,在经济上日益富裕起来。他们冲破封建行会限制竞争,限制发展的清规戒律,使用更多的帮工,扩大生产规模。随着手工作坊规模的扩大,其内部的经济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行东逐渐脱离劳动,成为剥削雇工劳动的经营者;而帮工和学徒则沦为雇佣工人。这样,原来的手工作坊就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此同时,一些生产条件较差,经营不善的手工业者,日趋贫困破产,行东以及帮工学徒都变成雇佣劳动者,从而资本主义关系逐步扩大。
商业资本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促进自然经济瓦解、加速小生产者的分化,而且通过直接控制和剥削家庭手工业者,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形成的一条途径。
在农村中,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封建地租的形式由实物地租过渡到货币地租,地主和农民之间的人身隶属关系逐渐变成单纯的契约关系;同时,农民日益深入地卷入商品经济,加速了分化过程。因而,一方面,少数富裕农民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一方面贫困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于是农村中出现富农经济,即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
这些由小生产者分化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最初还保留着封建制度下的旧形式,而且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小,是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
二、 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② 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不断地准备着这两个条件。这是通过商品经济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道路。但是,仅仅依靠这种经济机制来发展资本主义,那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市场急剧扩大,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强大的刺激作用。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强烈的致富欲望的推动下,便采取暴力手段来加速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过程。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它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所以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
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雇佣劳动大量来自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历史上对农民进行暴力剥夺的典型是英国的“圈地运动”。它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前后历经300多年。英国在15世纪末已经出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发展,特别是毛纺业急剧增长。由于对羊毛需求增大,羊毛价格上涨,养羊业变得极为有利。贵族地主竞相把耕地改为牧场,还不能满足追逐利润的欲望,于是用暴力手段强占农民的租地,捣毁农民的住宅,把农民从领地上驱赶出去,把强占的大片土地围圈起来,建立大牧羊场,或雇工经营,或出租给租地农场主经营。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羊吃人”的时代。大批被剥夺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统治阶级制定血腥立法,用残酷刑罚迫使他们成为资本主义工厂的雇佣工人。
为了加速货币财富的积累,新兴资产阶级还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商品和殖民贸易;在国内利用国家权力掠夺人民,如发行公债、实行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聚敛大量财富。
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尽管各个国家的具体方式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即采用暴力手段强迫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把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准备了经济条件。暴力作为新经济制度的催化剂,起了加速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 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一) 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资本家,首先必须掌握足够的货币,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才能开始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但是,这并不是说货币本身就是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首先,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①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③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其次,这两者在内容和目的上的区别。在商品流通中,起点和终点是不同的商品,这一流通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流通的目的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在资本流通中,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流通终点的货币的数量必须大于起点的货币,这就是资本流通的实际内容。因此,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是: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这里G’=G+ΔG.Δ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可用字母m表示。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比预付货币价值更多的价值。可见,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通过对两种流通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它并不发生价值增殖,因而不是资本。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殖,这时货币已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所以,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G -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不仅商业资本的运动直接表现为先买后卖的过程,而且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的基本过程也是这样。它们不过是在这一公式基础上的补充或简化。因此,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所以,马克思将它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殖。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即从形式上看,价值规律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三)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分析这一问题就是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也就是要说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物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等价物交换,显然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一定量的价值体现在不同的商品上,但是,价值量是一定的,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是不等价物交换,即低于价值购买或高于价值出卖,似乎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但是,由于商品生产者不断变换买者和卖者的身份,他作为买者或卖者多得的,当他作为卖者或买者时又会失掉。即使某些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始终能贱买贵卖,从流通中取得更多的价值,但是,这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多得到的,正是别人失去的,流通中的价值总量没有增加。一部分人可以借此发财致富,但不能说明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
其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没有接触,他们只是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在这里,劳动可以形成新价值,但是,一份劳动形成一份价值,不能在这之外增加价值量。
因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换句话说,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根据这个条件,我们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殖。因此,价值增殖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所以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二、 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发挥出来。无论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但是,劳动力大规模地作为商品买卖,却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存在的现象。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这就是说,雇佣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要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道德精神和风俗习惯的制约。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不是仅仅指人的生理上的最低需要,而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维持劳动者正常生理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质量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普通商品在消费或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劳动作为抽象劳动来说,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所以,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一)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服从资本家的安排,并且要遵守资本家制定的劳动纪律。
第二,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由于劳动过程是属于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其成果即产品必然是属于资本家。
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经济强制性的劳动。
(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另一个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这是它的根本目的。为了弄清价值增殖过程,需要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全部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工人支出的活劳动,而且包括过去已经消耗在生产资料上的物化劳动。这样,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绝不是价值的单纯形成过程,资本家通过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所需要的时间之上,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价值,资本家因此获得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这就解决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支付劳动力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了价值量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商品,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的价值,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过程不是在流通领域而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
二、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但是,这些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它们作为物,其自然属性并不能使它们成为资本,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们体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本的构成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所支付的价值,由工人用于个人消费了。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可变资本产生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主义制度是榨取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制度。
2.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 剩余价值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投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即,C+V.经过生产过程,产出剩余价值m,结果生产出价值为c+v+m的产品。其中剩余价值只是可变资本产生的。为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应该用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因此,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可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其公式为m’=m/v.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因而,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示,即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公式是同一关系的表现。
剩余价值率是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个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雇佣工人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如果资本家雇佣工人总数是一定的,则剩余价值率越高,他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也越多;如果剩余价值率是一定的,则雇佣工人总数越多,他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也越多。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般可以通过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两条途径。
第四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首先,考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劳动强度等于在一个工作日中劳动支出增加了,是变相地延长工作日。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总有一定的界限,延长工作日会遇到工人的反抗,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不能满足他的贪欲。因此,资本家还要采取另外一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这就是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和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布景不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于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提高这些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能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随着上述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资料的价值更会下降,从而劳动力价值也随之下降。随着劳动力价值的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产生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企业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个别企业工人使用的是先进机器设备,劳动的复杂程度以及劳动的效率也高于一般 企业因而他的劳动等于加强的劳动,在同样时间里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其他企业也会竞相采用新的技术。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以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但所有的资本家却都可以由此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所有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三)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同时,只有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才能以此为出发点,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是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生产技术的变革为条件。在机器大工业出现之后,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发生了重大变革,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重要,当然,这两种方法不是互相排斥的,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同时并用,以便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源泉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1.机器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也只是当作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决不能取消劳动的作用。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而不会增殖。这种价值的转移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实现的。由于自动化机器的使用,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使每个劳动力动用的生产资料增加,从而改变生产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比例。但是,这种变化并不能改变生产资料的作用,不可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2.价值是一般一类劳动的凝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自动化的机器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也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机器再完善也是由人来使用的。马克思指出:“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这里所说的“总体工人”,既包括直接进行生产操作的劳动者,又包括与物质生产有关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剩余价值是由他们共同创造的。而且,在“总体工人”中,劳动的复杂程度大为提高,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首先采用自动化的机器体系,或采用比其他企业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机器体系,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雇佣工人数量,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因为该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其来源是这些企业的工人劳动的生产率特别高的缘故。
4.如果自动化生产在某个部门得到普及,成为该部门的正常生产条件,则资本有机构成大为拉高。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将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过来一部分剩余价值,这样,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不仅来自本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且来其他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如果生产自动化在社会范围内得到普及,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则全体资本家都可以得到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这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对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是为追求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各个五一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服从于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只有依据这一学说,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科学,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五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学习工资的本质,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了解这里分析工资的意义;二是,理解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先来认识第一个问题。
这里分析工资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报酬”或“劳动的价格”,工人劳动1天,得到1天的工资;劳动1个月得到1个月的工资,等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一旦采取了工资的形式,就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本来,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两者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它是工人无酬劳动的产物。而工资的现象形态则把两者的差别掩盖起来,表现为同一个东西。这样,似乎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报酬的,工人的工作日也不存在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分割,这使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具有隐蔽性。因此,必须通过科学分析,揭露工资的本质,才能正确认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工人和资本家的交换中,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资本家支付的也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为,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其理由如下: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但是,劳动却不是这样。在资本家雇佣工人时,劳动还没有开始;如果劳动有独立的存在,那只能是物化劳动即劳动产品。劳动者若能生产产品出卖,他就不是雇佣工人,而是独立的小生产者。
第二,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有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其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其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如果说劳动是商品有价值,那就等于劳动的价值由劳动时间来决定,1小时劳动的价值等于1小时劳动,这是毫无内容的同义语反复。
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因为,如果说工人出卖的商品是劳动,那么,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若是等价交换,资本家应把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都作为劳动的报酬支付给工人,那末,资本家就不可能得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也就不复存在。若是不等价交换,即资本家经常用较少的物化劳动换取工人较多的活劳动,那就违背了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原则。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它是不能被废除的。所以,无论是从等价交换还是从不等价交换来看,劳动都不能是商品。
第四,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
可见,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工资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就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考察计时工资的实际状况,不能只看工资额,必须把工资同工作日的长短、劳动强度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反映工人受剥削的真实程度。因为,即使日工资额相等的两个工人,由于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同,他们受剥削的程度也可以不同。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形式可以在不降低工资额,甚至在提高工资额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增加劳动强度来降低每小时工资,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家利用小时工资制来加强剥削,还可以在实行小时工资制情况下,只规定每小时的平均工资,不规定工作日长度,资本家可以根据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来延长或者缩短工作日。资本家既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日得到利益,又可以通过缩短工作日得到便宜。工人则既遭受过度劳动之苦,又蒙受劳动不足之难。
计件工资是指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具有更大的虚假性,它表现为共全部物化劳动的报酬。其实它和计时工资在本质上一样,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的计量同计时工资有密切联系,工资的计件单价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确定的。以日工资额除以工人每天生产的产品数量,就得出每件产品的计件工资。因此,计件工资不过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三、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考察工资量的变化,不能只看工人得到多少货币工资,而且要看这些货币实际的购买力。这就要分析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关系。
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实物和服务的数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在量的变化上既有联系,也有差别。在物价等各种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受物价水平、服务费用、税收负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又往往是不一致的。因此,只有实际工资完备反映工人真实收的状况。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实际工资有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
1.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它的变化要以劳动力价值的变化为基础。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包含历史和道德的要素,因此,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种类和数量在扩大,从而引起实际工资的增长。
2.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的时期,劳动力供求关系有利于工人工资的提高。
3.工人阶级有组织的斗争,迫使资方提高工人的工资。
引起下降趋势的因素主要有:
(1)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机器和生产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工人被排挤,失业增加,劳动力供过于求更加严重。
(2)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3)捐税加重。
- 上一篇: 06年10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串讲-学习笔记
- 下一篇: 《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料2-学习笔记
猜你喜欢
- 2021-12-25 2006年最热门的十大职业-自考就业
- 2021-12-25 职场冬天里的一把火-自考就业
- 2021-12-25 2006职场人最关心的是什么?-自考就业
- 2021-12-25 2007十个令人兴奋的岗位-自考就业
- 2021-12-25 2006年“新”职业大盘点-自考就业
- 2021-12-25 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自考就业
- 2021-12-25 印度要培养大量汉语人才-自考就业
- 2021-12-25 我国急需培养财务策划专业人员-自考就业
- 2021-12-25 动态网站设计师成为职场新热门-自考就业
- 2021-12-25 研究生就业:超三成人认为工作难找-自考就业
你 发表评论:
欢迎- 01-202022年4月(22.1次)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时间公布
- 12-262020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排名
- 12-26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网站网址
- 12-26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招生办联系电话
- 12-26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20年招生简章
- 12-26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宿舍条件
- 12-26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想法
- 12-26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20年招生录取分数线
- 5039℃“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学习笔记
- 4332℃自考现代汉语语法复习资料四-学习笔记
- 3803℃“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2006年版)-学习笔记
- 3558℃语言学概论自考复习题第三章-学习笔记
- 3089℃《大学语文(专)》课程完整讲义-学习笔记
- 2706℃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网站网址
- 2546℃远程教育有几大类型
- 2268℃网络教育可以同时报读2个专业吗
- 0℃未命名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