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考网
欢迎来到超级自考网

网站首页 资讯 正文

《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料4-学习笔记

访客 2021-12-25 资讯 195 ℃ 0 评论
  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作用和趋势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它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剖析,揭露了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对无产阶级状况的影响;同时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人口规律。

  本章的基本内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问题;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段的贫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这种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社会再生产按照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只够补偿在生产中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已消耗的物质资料以外,还有多余的物质资料可以追加到生产中去,借以扩大原有生产的规模。

  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实现形式:一种是外延扩大再生产;另一种是内涵扩大再生产。

  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二、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发现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个孤立的过程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点,从而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这些特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既创造了可变资本,养活了自己,同时又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养活了资本家。

  第二,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资本家全部原有资本,不管它最初是怎样来的,就算它是通过劳动积攒起来的,经过一定时期以后,统统都会变成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

  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工人的进行个人消费,不过是为了恢复被消耗了的劳动力,以便继续出卖给资本家,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因而也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上述特点表明,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一方面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再生产出雇佣工人,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再生产出来了。所以,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家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追加资本,这些追加资本主要是来自资本家从雇佣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说,需要事先进行资本积累。

  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些新特点。这些特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不仅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从一开始就全部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其中,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工人的无酬劳动创造的。

  第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资本家利用这些追加资本,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使资本财富日益增大起来。

  第三,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物来占有工人的劳动的一部分,以换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劳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的劳动力买卖,从表面上看,是等价交换的商品的买卖关系,工人出卖劳动力商品,资本家支付劳动力的价值,双方都是平等的商品所有者。但实际上资本家并没有付出任何等价物。因为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同时,资本家还把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劳动力,并为资本家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创造条件。

  四、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一)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有着直接的联系。假如剩余价值分为积累部分和资本家个人消费部分的比例不变的话,那么,资本家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也就越大,而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就越可以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积累的数额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从而一切能够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数量。这些因素是:

  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价值就会降低,这便会从以下几方面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

  (1)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从而使劳动力这一商品的价值也降低,这就可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剩余价值量,扩大积累规模。

  (2)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价值下降,同量资本便可以购买更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于是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也就增加了资本积累的数量。

  (3)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商品价值的下降,同量剩余价值便表现为更多的商品,这样,资本家就可以在不减少甚至增加他的个人消费的情况下,增加资本积累的数量。

  (4)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条件下,当更新原有的生产资料时,可由效率更高和价格更便宜的生产资料代替旧有的生产资料,从而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

  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所用资本就是指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费资本则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耗费掉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的价值。

  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第二节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

  一、 资本有机构成

  (一)资本有机构成概念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因此,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生产资料的价值表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因而,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技术构成为基础,技术构成发生变化,就会引起价值构成变化。因为,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它可用公式C:V来表示。

  (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然不断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在全部资本中,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而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缩小,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两种途径1、资本积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因为,单个资本越是增大,才越有条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单个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资本积聚,即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例如,某个10000元的资本,一次生产过程可以获得2000元的剩余价值,如果资本家将其中1000元用于个人消费,而将其余的1000元再转化为资本,这时,资本总额就会从10000元积聚为11000元。可见,资本积聚是伴随着资本积累而进行的,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而资本积累则是资本积聚的重要条件。

  2、资本集中仅仅依靠资本积聚,单个资本的增大是比较缓慢的,显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单个资本迅速增大,往往是采取资本集中这条途径。

  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

  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大资本凭借它能够广泛地利用先进技术,采取合理的劳动组织,提高设备利用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等优越条件,不断打败分散的中小资本,从而按照“大鱼吃小鱼”的原则吞并它们,形成一个更大的资本。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也大大加速了资本集中的过程,特别是通过银行信用,一方面利用贷款来加强大资本的竞争能力,帮助它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打垮和吞并中小资本,另一方面又促使一些分散的中小资本联合起来,组织规模巨大的股份公司。

  3、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关系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表现在:

  (1)由于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因此,随着单个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则是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不过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2)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它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而资本集中的进展则不存在这种限制,所以,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因为随着资本积聚的不断进行,单个资本的规模相应地日益增大,大资本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因而在竞争中能够顺利地打败众多的中小资本,从而使资本集中的过程更为迅速。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因为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大,便越有条件获得巨量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从而增加积累的规模,加快资本的积聚。

  二、 相对过剩人口

  (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国家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已成为这些国家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有其客观必然性。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减少和劳动力的供给日益增多。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引起的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但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地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1)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器的广泛使用,许多操作变得简单了,对劳动者的体力要求也降低了,从而导致大量的妇女和儿童涌进工厂。

  (2)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小生产者迅速分化,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纷纷加入雇佣劳动者的队伍。

  (3)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使一些中小资本家陷于破产,他们需要另谋职业,其中某些人甚至被迫沦为雇佣劳动者。

  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所以,人口过剩不是绝对的。它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这种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存在于现代工业的中心即大城市。在这里,随着生产的扩大和缩小,工人时而被吸收到生产中去,时而又被解雇,投入到失业队伍中来,经常处于就业和失业彼此交替的流动状态。

  (2)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这主要是指农业中的过剩人口。随着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一方面使越来越多的农民破产,被迫出卖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农业工人的需要又日益减少,这样在农业中便形成大量的过剩人口。从表面上看,他们通常还保留着少量生产资料,有的甚至有少量土地,好象还没有失业,但他们依靠自己的少量生产资料,难以维持生活,需要随时准备补充城市工人的队伍,这些人形成了潜在的过剩人口。

  (3)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这种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社会职业,只是进行家内劳动,即从工厂揽点活在自己家里操作完成的人。这些人的特点是劳动时间最长,劳动条件最差,而工资又最低。因此,他们的生活状况处于工人阶级平均正常水平以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还出现“结构性”失业,即由于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而不能适应要求的失业人口。

  (二) 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大量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

  第二,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可能也不会真正愿意消灭失业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还出现“结构性”失业,即由于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而不能适应要求的失业人口。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

  一、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从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所作的详尽考察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他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露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利益的根本对立和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指出了无产阶级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二、无产阶级的贫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必然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极是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另一极则是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具体表现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两种形式。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国民收入中,无产阶级所占比重与资产阶级所占比重相比日益下降。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表明,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贫富悬殊越来越大。

  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有时候或有的人会出现绝对的恶化。也就是说,有时工人的生活状况,这个时期比不上前一个时期,表现为绝对地下降。

  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业和半失业人口的经常存在并且在增加。

  (2)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时会出现下降。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物价、房租、医药费用不断上涨,而货币工资并未相应提高,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爆发时,大批工人失业,工资被压低的情况下,都不可避免地引起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

  (3)大量的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第四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趋势

  一、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对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需要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给予认识。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社会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为技术革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不断增长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资料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和规模集中起来,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也越来越获得广泛的发展,因而促进了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产品数量的急剧增加。资产阶级为了不断扩大商品的销路和寻求廉价的原料,而奔走于全世界,把自己的触角伸张到世界各个角落。于是,不仅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渐汇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又打破民族界限,联结成为世界市场。

  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社会化水平,并且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迅猛的发展。

  二、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起来以后,它一方面把分散的、小规模的小生产,发展成为社会化的、大规模的大生产;另一方面,把小私有制变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于是便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对私有者的剥夺便采取了新的形式,即资本家录夺资本家。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集中进行的。

  随着资本集中的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单个资本日益膨胀,出现了规模巨大的资本主义企业,在这些企业里,集中了成千上万的工人在一起共同进行生产,因此,生产资料成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生产过程成为许多工人共同协作进行的社会化生产过程,而产品也成为许多人共同协作生产出来的产品。

  (2)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之间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协作关系日益密切。

  (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狭小的、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渐汇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又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形成和发展了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客观上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共同占有,以便对社会生产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分配劳动产品,只有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合生产力的社会化性质,社会生产力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的积累过程,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同时也生产出自己掘墓人无产阶级。这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愈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预示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换句话说,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当然,这个历史趋势的实现要经历一个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    2022年1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网站分类
文章归档
最近发表